中埃职教合作开启崭新篇章:我校定制化师资培训项目启航

文章来源:国际交流合作处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12

2025年5月15日,正值中埃建交55周年之际,我校迎来三位由埃塞俄比亚劳工部委派的职业教育教师来华能力提升培训团队。这支由汽车与电子专业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将在我校开启为期一个月的定制化能力提升培训之旅。此次培训致力于充分发挥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的师资专业优势,赋能国际师资培训,全方位提升中埃双方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与综合水平。通过“理论 + 实践”“课堂 + 车间”的复合培养模式,精心打造“标准输出 + 文化浸润”的国际职教培训课程,生动讲述“一带一路”中国职业教育故事,为中埃职业教育合作书写新的华章。

受埃塞俄比亚劳工部委托,此次来校开展师生提升项目的三名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教师均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良好的学术背景。其中,1 名教师专注于汽车专业(Automotive)课程教学,2 名教师致力于电子专业(Electronics)课程教学。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到中国,渴望学习自动化技术、职业培训方法、电气电子行业技术,以及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其他辅助系统相关的维修技能。同时,他们也期待了解中国职业院校如何凭借技能和创新的课程开发方法,满足学生对现代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

培训方案由学校人工智能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携手开发与实施。电子信息学院结合“双高”建设任务和目标,精心开展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开发和应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实训设备操作维护、企业参观和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培训和实践。国际交流学院则承担汉语教学、文化实践体验等培训内容。学校依据三名来访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培训需求,量身定制特色化培训方案,按照“一人一方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实施培训。为埃塞俄比亚来访教师开放了《汽车单片机技术》《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智能传感器技术》《汽车综合性故障诊断》等课程的教学和观摩,组织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新质生产力论坛等教学研讨会,并安排前往学校智科创微学院、当地汽车企业、无人机企业等参观实践,全方位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见面会上,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教师热情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表达了他们的学习期望目标。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邱婉丽代表学校对远道而来、不远万里到宁波交流学习的教师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项目团队成员、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国际化工作现状,让来访教师对学校有了直观而全面的认识。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李亚峰重点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培训日程安排、培训特色与重点以及培训项目的考核方案。见面会气氛真诚而热烈,中埃双方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同的专业背景,迅速拉近了距离,尽管作为工科老师用英语交流存在一定压力,但对两国职业教育的分享和认同感让他们紧密相连。

近年来,我校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交流领域一直积极作为,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资源共享、标准建设、来华留学、汉语培训、交流互鉴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学校累计招收培养了来自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刚果(布)、津巴布韦、摩洛哥、加纳、喀麦隆、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卢旺达等20个非洲国家的来华留学生81人。这些非洲留学生在学校学习汉语进修课程,众多学生考取了HSK证书,还踊跃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国际化思维和眼界也得以拓展。毕业后,近半数非洲留学生回到自己的国家工作,从事中文教学,或进入中国的出海企业,在积极促进中非职业技能传播,深化中非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还深度参与国家级职业标准输出:2023 年,学校参与“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承担“电气 / 电子设备维修工程师(Ⅳ级)”国家职业标准的修订和开发工作。该标准获得埃塞劳工部审核认证,并被纳入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在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院校广泛推广使用,为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据悉,埃塞俄比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青年人掌握行业企业与工种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是当下非洲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将通过此次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中埃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共享优质资源,为埃塞俄比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加强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为促进中非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贡献更多的“工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