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对话“高龄”社区,社工学子见证老城焕新

文章来源:甬派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0

当05后社工专业实习生遇上“高龄”社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推开海曙区5个“斑驳”的社区大门,一场跨越时代的治理对话就此展开。

3月30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社工专业的4名学生化身“社区诊断师”,在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分类领航社区梯队建设计划”中,跟着“老城区焕新‘改造团’”团长、海曙区段塘街道新典社区党委书记陈国富进入5个平均“年龄”超20岁的老旧社区学习交流,在青砖黛瓦间解码基层治理的破题之道。

在有着40年房龄的南门街道马园社区,原先的社区居委会已被改造成社区服务综合体,中医理疗室飘出的艾草香与手工活动室传出的欢笑声交织成特殊乐章。“这个‘社区服务综合体’就像是个全龄友好服务站。”学生方子婷在参观笔记中写下感悟。马园社区党委书记严裕成讲解:“老社区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要让每个空间都成为居民的情感容器。”

转身来到月湖街道迎凤社区紫薇小区,学生们被迎凤社区党委书记蒋玲爱介绍的“零车位”社区的智慧所震撼——楼道墙面变身家风家训展示墙,党员巡逻队每日坚持夜间执勤。全国示范自治站里,记录着本月已解决的8件民生小事。“没有停车位反而留住了邻里温情。”学生郑智贤在观察日记中写道,“原来空间稀缺更能激发治理创意。”

穿行在江厦街道新街社区的商居混合街区,学生们亲历了商户与居民的现场协商会。商铺噪声音、垃圾分类、夜间停车……20岁出头的实习生们跟着新街社区党委书记蔡宗祥逐项记录。“商居共治就像走平衡木,既要保障商户经营又要维护居住品质。”学生谢紫芊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移步至南门街道澄浪社区永宁巷,百年老宅的门楼与现代玻璃的幕墙碰撞出奇妙火花。在“居民会客厅”里,“‘四建四新’不是口号,”澄浪社区党委书记丁玲玲指着重焕生机的澄心公园介绍,“就像这株百年古樟,治理创新要扎根在历史脉络里生长。”

最令学生们震撼的是西门街道北郊社区党委书记陈莺讲述的居业物齐发力,绿色空间提亮的故事。面对小区里遮天蔽日的近500棵高大树木,居业物三方一起争取资源,并带动居民一起做工作,寻找意见的平衡点,说理讲法,满足绝大部分居民的需求,最终让阳光重新洒进低层住户的阳台。

“这些历经岁月的老社区,像一本摊开的治理教科书。”学生领队吴思思说道。在她的记录本中,小到楼道漏水纠纷调解,大到高楼树木的光影博弈,每个问题都折射着基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们提出的“时光银行”互助养老方案(以志愿工时换取服务时长)已在新典社区试点,并将推广至其他社区。

海曙区段塘街道社事办负责人表示:“当05后的数字思维遇上老城区的岁月年轮,我们不仅看到了停车位改造方案里的算法模型,更见证了新一代社工在矛盾调解中长出的共情根系。这些成长基因,终将成为城市更新的薪火。”

供稿(素材)单位:经济管理学院